下排牙齒下面出現白色物質可能與牙菌斑、牙結石、口腔黏膜病變、齲齒初期表現或唾液腺分泌物沉積等因素有關。這些物質通常由口腔衛生不良、飲食習慣或局部炎癥反應導致,部分情況需警惕病理性改變。
1、牙菌斑
牙菌斑是口腔細菌在牙齒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呈現為軟質白色附著物。長期未清潔時,菌斑會堆積在牙齦邊緣及牙縫處,尤其下前牙舌側更易滯留。菌斑中的細菌代謝產物可刺激牙齦,導致紅腫出血。通過巴氏刷牙法及牙線清潔可有效去除,若未及時處理可能鈣化成牙結石。
2、牙結石
牙結石是礦化的牙菌斑,多呈黃白色硬質沉積,常見于下前牙舌側及上頜磨牙頰側。吸煙、飲茶等習慣會加深其色澤。結石粗糙表面會持續刺激牙齦,引發牙齦炎甚至牙周袋形成。超聲波潔治能徹底清除結石,日常使用含焦磷酸鈉牙膏可延緩沉積。
3、口腔黏膜病變
口腔白斑或扁平苔蘚等黏膜病可能表現為白色斑塊,好發于頰黏膜及牙齦邊緣。吸煙、咀嚼檳榔等機械刺激是常見誘因,部分病例存在癌變風險。病變區常有粗糙感或灼痛,需通過活檢明確性質。戒煙及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是主要干預手段。
4、齲齒脫礦
早期齲齒在釉質表層出現白堊色斑塊,是礦物質流失的表現。下牙鄰面及咬合面溝隙為高發部位,患者可能對冷熱敏感。再礦化治療可逆轉初期病變,含氟牙膏及窩溝封閉能有效預防。若進展為齲洞則需進行樹脂修復。
5、唾液沉積物
唾液中的黏蛋白與無機鹽可在牙齒表面形成白色絮狀沉積,常見于唾液腺導管開口附近。此類沉積物質地松軟,漱口即可清除,無病理意義。干燥綜合征患者因唾液減少更易出現,保持口腔濕潤能減少沉積。
建議每日早晚采用巴氏法刷牙并配合牙線清潔,每半年接受專業口腔檢查。減少碳酸飲料及高糖食品攝入,吸煙者應盡早戒煙。發現白色物質持續存在或伴隨出血、疼痛時,需及時就診排除口腔黏膜病變。孕婦及糖尿病患者更需加強口腔護理,避免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