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皰疹主要由單純皰疹病毒1型、單純皰疹病毒2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引起。
1、單純皰疹病毒1型
單純皰疹病毒1型是口腔皰疹的主要病原體,通過直接接觸或唾液傳播感染。初次感染多發生在兒童期,病毒可長期潛伏于三叉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復發。典型表現為口唇周圍簇集性水皰,可能伴有灼熱感或疼痛。臨床常用阿昔洛韋、泛昔洛韋、伐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治療。
2、單純皰疹病毒2型
單純皰疹病毒2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皰疹,通過性接觸傳播。感染后病毒潛伏于骶神經節,復發時出現外陰或陰莖部水皰、潰瘍。孕婦感染可能造成新生兒皰疹。診斷需結合PCR檢測,治療藥物包括阿昔洛韋乳膏、噴昔洛韋、更昔洛韋等。
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痊愈后病毒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病毒再激活引發帶狀皰疹,特征為沿神經分布的疼痛性皮疹。中老年患者易遺留神經痛,早期使用溴夫定、膦甲酸鈉可縮短病程。
4、EB病毒
EB病毒感染可導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和淋巴結腫大。病毒通過唾液傳播,感染后終身潛伏于B淋巴細胞。免疫缺陷者可能出現口腔毛狀白斑等并發癥。治療以對癥為主,嚴重者可考慮更昔洛韋。
5、巨細胞病毒
巨細胞病毒感染常見于免疫抑制人群,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或密切接觸傳播。臨床表現包括視網膜炎、肺炎、肝炎等。新生兒感染可能導致智力障礙。確診需病毒分離或抗原檢測,纈更昔洛韋是常用治療藥物。
病毒性皰疹患者應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搔抓防止繼發感染。均衡飲食有助于增強免疫力,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出現發熱等全身癥狀時需及時就醫,免疫功能低下者應定期復查。日常注意個人衛生,皰疹發作期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