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癬和脂溢性皮炎的區別主要在于病因、癥狀表現、傳染性及治療方法。頭癬由真菌感染引起,表現為邊界清晰的脫發斑伴鱗屑;脂溢性皮炎與皮脂分泌異常相關,常見油膩性鱗屑和紅斑。兩者在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處理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1、病因差異
頭癬主要由皮膚癬菌感染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毛癬菌屬和小孢子菌屬,通過直接接觸或共用物品傳播。脂溢性皮炎則與馬拉色菌過度增殖、皮脂腺分泌旺盛及免疫異常有關,遺傳因素和環境刺激可能加重病情。
2、癥狀特點
頭癬典型癥狀為圓形或橢圓形脫發區,邊緣隆起伴灰白色鱗屑,可能出現斷發或黑點征,嚴重時引發膿癬。脂溢性皮炎表現為頭皮油膩性黃色鱗屑,基底紅斑可擴散至發際、眉弓等皮脂豐富區域,伴隨輕度瘙癢但無脫發。
3、傳染性區別
頭癬具有強傳染性,可通過接觸患者或污染物品傳播,兒童群體高發。脂溢性皮炎屬于非傳染性炎癥,與個體體質相關,新生兒和青壯年為好發人群,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傳播。
4、診斷方法
頭癬需通過真菌鏡檢或培養確診,伍德燈檢查可見綠色熒光。脂溢性皮炎主要依據臨床表現診斷,必要時行皮膚鏡檢查可見典型鱗屑與毛細血管擴張,一般無須病原學檢測。
5、治療原則
頭癬需規范使用抗真菌藥物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嚴重者配合外用酮康唑洗劑。脂溢性皮炎以控油抗炎為主,常用二硫化硒洗劑、含吡啶鋅的洗發水,必要時短期外用弱效糖皮質激素。
保持頭皮清潔干燥有助于預防兩種疾病,頭癬患者應避免共用梳洗用具,脂溢性皮炎需減少高糖高脂飲食。若癥狀持續加重或合并感染,應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避免自行使用強效藥物刺激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