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可能由食物過敏、藥物反應、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自身免疫異常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避免誘因、局部冷敷等方式治療。
1、食物過敏
部分人群食用魚蝦、雞蛋、堅果等易致敏食物后,體內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釋放組胺,導致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出現風團。常見伴隨瘙癢、紅斑等癥狀。日常需記錄飲食日記排查過敏原,急性發作時可使用爐甘石洗劑緩解瘙癢。
2、藥物反應
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藥物可能作為半抗原引發變態反應,表現為全身性蕁麻疹伴血管性水腫。需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嚴重時需使用地氯雷他定等二代抗組胺藥控制癥狀,必要時聯合潑尼松治療。
3、感染因素
細菌或病毒感染期間產生的炎性介質可誘發蕁麻疹,如鏈球菌性咽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除典型風團外可能出現發熱、咽痛等感染癥狀。針對原發感染采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療可緩解癥狀。
4、物理刺激
寒冷、日光、壓力等物理因素直接刺激肥大細胞脫顆粒,導致局限性風團。機械性蕁麻疹表現為皮膚劃痕癥。避免接觸刺激源是關鍵,頑固病例可試用奧馬珠單抗等生物制劑。
5、自身免疫異常
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存在抗IgE受體或抗甲狀腺抗體,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癥狀持續超過6周且常規治療無效。需檢測甲狀腺功能等指標,嚴重者可考慮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治療。
蕁麻疹患者應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避免搔抓皮膚。洗澡水溫不超過38攝氏度,忌用堿性沐浴露。保持室內濕度在50%左右,定期清洗床品減少塵螨接觸。急性期可食用薏米、綠豆等清熱利濕食物,慢性患者需保證維生素C和鈣質攝入。每日進行30分鐘溫和運動如散步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但運動誘發性蕁麻疹患者需謹慎。癥狀反復或伴隨呼吸困難等全身反應時須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