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狀體脫位可通過佩戴矯正眼鏡、藥物治療、激光治療、晶狀體復位術、晶狀體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等方式治療。晶狀體脫位通常由外傷、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高度近視、馬凡綜合征、年齡相關性懸韌帶松弛等原因引起。
1、視力障礙:
晶狀體偏離正常位置會導致屈光狀態改變,患者可能出現近視性漂移、散光加重或單眼復視。早期可嘗試框架眼鏡矯正,若伴有虹膜震顫需使用1%阿托品滴眼液麻痹睫狀肌。建議每3個月復查驗光,避免長時間閱讀或駕駛。
2、繼發青光眼:
脫位晶狀體可能阻塞房角或引發瞳孔阻滯,與房水循環障礙有關,典型表現為眼壓驟升伴頭痛嘔吐。急性發作時需靜脈滴注20%甘露醇,局部使用噻嗎洛爾和布林佐胺滴眼液。約23%患者需行周邊虹膜切除術預防視力喪失。
3、視網膜脫離:
玻璃體牽引增加視網膜裂孔風險,可能與玻璃體液化或外傷性玻璃體后脫離有關,常見閃光感和飛蚊癥加重。需限制劇烈運動并口服邁之靈改善微循環,出現視野缺損時需行玻璃體切割聯合視網膜復位術。
4、慢性葡萄膜炎:
晶狀體蛋白滲漏可誘發免疫反應,與自身抗體沉積有關,表現為睫狀充血和KP陽性。局部應用0.1%地塞米松滴眼液聯合雙氯芬酸鈉,頑固病例需前房沖洗。長期炎癥可能導致瞳孔后粘連。
5、角膜內皮失代償:
前脫位晶狀體持續摩擦角膜內皮,與細胞密度下降有關,出現大泡性角膜病變。需使用5%氯化鈉滴眼液減輕水腫,晚期需行角膜內皮移植。建議每日監測角膜厚度變化。
每日攝入10mg葉黃素和2mg玉米黃質有助于維持黃斑功能,游泳時佩戴護目鏡避免外力沖擊。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可改善眼部血流,但需避免倒立體位。睡眠時抬高床頭30度可降低眼壓波動風險,使用非甾體滴眼液需監測角膜上皮完整性。突發視力下降或眼紅痛需24小時內就診,術后3個月內每月復查UBM評估懸韌帶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