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間子宮內膜脫落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是女性生殖周期中子宮內膜周期性更新的表現。
1、生理性更新:
子宮內膜在雌激素和孕激素調控下發生周期性增生與脫落。排卵后若未受孕,黃體萎縮導致激素水平下降,螺旋動脈收縮引發內膜缺血壞死,最終形成經血排出。這一過程平均持續2-7天,出血量20-80毫升為正常范圍。
2、激素調控機制: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精密調控內膜變化。卵泡期雌激素促進內膜增生,黃體期孕激素使內膜轉化為分泌期。激素撤退性下降觸發前列腺素釋放,引起子宮收縮和內膜剝離,同時纖溶系統激活防止經血凝固。
3、組織學特征:
脫落的內膜組織包含功能層上皮細胞、腺體碎片及間質成分,常混合血液和黏液。正常經血呈暗紅色,可能含有小于3厘米的膜狀物,這些組織碎片排出時可能伴隨下腹墜脹感。
4、異常脫落鑒別:
病理性脫落可能與子宮腺肌癥、內膜息肉或凝血功能障礙有關,通常表現為經期超過7天、出血量超過80毫升或排出大塊組織。35歲以上女性突然出現劇烈痛經或血塊增多時需排查器質性疾病。
5、伴隨癥狀處理:
輕度痛經可通過熱敷、布洛芬或萘普生緩解。異常出血需檢測血常規和激素六項,必要時進行超聲檢查。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可能需要口服避孕藥或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治療。
保持經期衛生需每日更換4-6次衛生用品,選擇棉質內褲和透氣型衛生巾。飲食中增加牛肉、菠菜等富鐵食物,避免生冷刺激。適度進行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但避免游泳和劇烈跑跳。出現嚴重貧血、持續發熱或經血惡臭時需及時婦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