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因子升高通常提示免疫系統異常活躍,可能由生理性波動或病理性疾病引起。常見原因包括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年齡增長等,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生理性因素中,年齡增長是常見原因。60歲以上人群可能出現類風濕因子輕度升高,這與免疫系統自然衰老有關。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建議定期監測指標變化。慢性感染如結核病、乙肝病毒感染也可能刺激抗體產生,表現為類風濕因子持續升高。這類情況需針對原發感染進行治療,感染控制后指標多可回落。
病理性因素主要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類風濕關節炎是最典型病因,患者除類風濕因子升高外,常伴有關節晨僵、對稱性關節腫痛等癥狀,可通過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抗風濕藥物控制病情。干燥綜合征也可能導致指標異常,患者同時存在口干、眼干等外分泌腺損傷表現,需使用羥氯喹等藥物調節免疫。
少數情況下,惡性腫瘤如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可能引起類風濕因子假陽性升高。這類患者往往伴有體重下降、持續低熱等全身癥狀,需通過骨髓穿刺等檢查明確診斷。
當發現類風濕因子升高時,建議完善C反應蛋白、抗CCP抗體等配套檢查。單純指標升高而無臨床癥狀者,可3-6個月后復查;若伴隨關節腫痛或腺體功能障礙,應及時到風濕免疫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