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可通過制霉菌素混懸液、碳酸氫鈉溶液、克霉唑口腔藥膜等方式治療。鵝口瘡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口腔衛生不良、抗生素濫用、哺乳器具污染等原因引起。
1、抗真菌藥物:
制霉菌素混懸液直接涂抹口腔黏膜能抑制真菌繁殖,每日4次連用7天。克霉唑口腔藥膜貼敷患處可緩慢釋放藥物,適用于2歲以上幼兒。氟康唑口服混懸液用于重度感染,需嚴格遵醫囑控制療程。
2、口腔清潔:
2%碳酸氫鈉溶液擦拭口腔改變酸堿環境,哺乳前后需清潔乳頭。煮沸消毒奶瓶奶嘴等用具,避免交叉感染。棉簽蘸生理鹽水輕柔清除白色偽膜,動作需輕柔防止黏膜出血。
3、免疫調節:
乳鐵蛋白制劑增強黏膜防御能力,連續補充1-2個月。適當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合成,每日戶外活動30分鐘。母乳喂養者母親需同步補充益生菌,調節母嬰菌群平衡。
4、繼發感染:
鵝口瘡合并細菌感染時可能出現發熱、拒食等癥狀。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針對革蘭陽性菌,頭孢克洛顆粒覆蓋常見致病菌。用藥期間需觀察是否出現皮疹等過敏反應。
5、哺乳管理:
哺乳前用溫水清洗母親乳房及周圍皮膚。暫停使用安撫奶嘴避免反復刺激創面。配方奶喂養者改用寬口徑防脹氣奶瓶,減少口腔摩擦。
治療期間建議選擇溫涼的流質飲食如米湯、果泥,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每次進食后喂少量溫水清潔口腔,保持尿布區域干燥預防繼發真菌感染。持續用藥至癥狀消失后3天,定期復查口腔黏膜恢復情況,出現黏膜出血或持續發熱需及時兒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