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手臂骨折后需要注意固定制動、疼痛管理、傷口護理、功能鍛煉和定期復查。骨折通常由外傷、運動損傷、骨質疏松、病理性骨折或重復性應力損傷引起,需及時就醫并遵循醫囑進行康復。
1、固定制動
骨折后需立即用夾板或石膏固定患肢,避免移動造成二次損傷。上肢骨折常使用前臂石膏或懸吊帶固定,固定時間根據骨折類型和年齡差異較大。家長需監督兒童避免抓撓固定裝置,防止皮膚損傷或石膏松動。若固定部位出現劇烈疼痛、麻木或青紫,可能提示血液循環障礙,需緊急就醫調整。
2、疼痛管理
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兒童適用止痛藥,禁止自行使用阿片類藥物。疼痛緩解后應逐步減少藥物依賴,可通過冷敷和抬高患肢輔助鎮痛。若疼痛持續超過3天或夜間加重,需排查是否發生感染或固定不當。家長需記錄疼痛變化情況,復診時向醫生詳細反饋。
3、傷口護理
開放性骨折需每日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潔傷口,覆蓋透氣敷料,觀察有無紅腫滲液等感染征象。閉合性骨折需保持石膏干燥,洗澡時用防水套保護,發現石膏內瘙癢可使用冷風吹拂緩解。術后傷口愈合期應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促進骨痂形成。出現發熱或膿性分泌物需立即就醫。
4、功能鍛煉
拆除固定裝置后需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漸進式關節活動度訓練,初期以被動屈伸為主,后期加入握力球等主動訓練。避免過早提重物或劇烈運動,防止再骨折。可配合低頻脈沖電磁場治療促進骨愈合。鍛煉后出現腫脹可抬高患肢15分鐘緩解,持續腫脹需調整訓練強度。
5、定期復查
骨折后1周、2周、4周需拍攝X線片監測骨痂生長情況,生長板損傷的兒童需延長隨訪至骨骼成熟。復查內容包括骨折對位線、愈合進度和肢體長度對稱性。若出現延遲愈合,可能需要體外沖擊波或植骨手術干預。家長應保留所有影像學資料供醫生對比評估。
兒童骨折愈合期需保證每日500ml牛奶或等效鈣攝入,配合維生素D3促進鈣吸收。恢復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防止炎癥反應加重。睡眠時用枕頭墊高患肢,減少晨間水腫。心理上多鼓勵患兒參與康復過程,可通過游戲方式完成訓練任務。定期監測健側肢體發育情況,預防代償性姿勢異常。若出現關節僵硬或肌力下降,應及時轉診至兒童康復科進行系統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