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下垂可通過婦科檢查、盆底肌力評估、超聲檢查、尿動力學檢查、排糞造影等方式確診。子宮下垂可能與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高、盆底組織退化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腹墜脹、排尿困難、陰道腫物脫出等癥狀。
1、婦科檢查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醫生通過肉眼觀察陰道壁膨出程度,使用窺陰器評估宮頸位置。根據脫垂最遠端與處女膜緣的距離分為三度:輕度為脫垂部位在處女膜緣上方,中度為脫垂部位達處女膜緣,重度為脫垂部位超過處女膜緣。檢查時需配合做屏氣用力動作以明確最大脫垂程度。
2、盆底肌力評估
采用會陰肌力測試法,將手指置于陰道內評估肌肉收縮力度和持續時間。正常肌力為能抵抗手指壓力并維持收縮,肌力減弱表現為收縮無力或無法持續。該檢查可量化盆底肌功能狀態,常用牛津分級系統分為0-5級,3級以上提示肌力尚可,2級以下需加強康復訓練。
3、超聲檢查
經會陰或經陰道超聲可動態觀察盆腔器官位置變化,測量膀胱頸移動度、直腸肛管角等參數。患者在靜息狀態和最大屏氣時分別掃描,比較臟器下移距離。超聲能清晰顯示子宮、膀胱、直腸的相互關系,對合并排尿排便障礙者有重要診斷價值。
4、尿動力學檢查
通過尿流率測定、膀胱壓力容積測定等項目,評估是否合并壓力性尿失禁或排尿梗阻。檢查時需向膀胱灌注生理鹽水并記錄漏尿點壓力,可明確尿道括約肌功能狀態。該檢查適用于伴有排尿異常癥狀的患者,能指導后續治療方案選擇。
5、排糞造影
采用X線造影技術觀察直腸排空過程,測量肛直角變化及會陰下降程度。患者坐于特制馬桶上完成排便動作,通過動態影像判斷是否存在直腸前突或腸疝。該檢查對鑒別排便障礙類型有重要意義,需與婦科檢查結果結合分析。
確診子宮下垂后應避免提重物、長期站立等增加腹壓的行為,堅持凱格爾運動鍛煉盆底肌。每日可進行收縮肛門和陰道的動作訓練,每次持續收縮6-8秒后放松,重復10-15次為一組,每天練習3-4組。飲食上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預防便秘,體重超標者需控制體重減輕腹腔壓力。中重度脫垂患者需遵醫囑使用子宮托或考慮手術治療,定期復查評估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