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程異常可通過調整體位、人工破膜、藥物干預、器械助產、剖宮產等方式處理。產程異常通常由宮縮乏力、胎位異常、骨盆狹窄、胎兒過大、產婦精神緊張等原因引起。
1、調整體位
改變產婦姿勢有助于改善產程進展。側臥位可減輕子宮對下腔靜脈壓迫,膝胸臥位可能糾正部分胎位異常,站立或坐姿利用重力促進胎頭下降。體位調整需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避免因姿勢不當導致臍帶受壓或產婦疲勞。
2、人工破膜
人工破膜適用于宮口擴張停滯且胎頭已銜接的情況。通過刺破胎膜釋放羊水,可增強宮縮強度并加速產程。操作需嚴格無菌,監測胎心變化,警惕臍帶脫垂風險。破膜后12-24小時未分娩需預防感染。
3、藥物干預
縮宮素靜脈滴注適用于協調性宮縮乏力,用藥期間需持續胎心監護。鹽酸哌替啶可用于潛伏期過長的鎮痛,但可能抑制新生兒呼吸。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可緩解宮頸水腫,用藥后需監測血壓變化。
4、器械助產
胎頭吸引術適用于第二產程延長且胎頭已達盆底,負壓吸引器可輔助胎兒娩出。產鉗助產需宮口開全且胎頭位置確定,操作可能造成會陰損傷。兩種方式均要求術者具備熟練技術,術后檢查產道完整性。
5、剖宮產
當出現胎兒窘迫、頭盆不稱或產程停滯危及母嬰安全時需行剖宮產。子宮下段橫切口為常用術式,術后需預防血栓形成和感染。緊急剖宮產決策應快速,從決定手術至胎兒娩出最好控制在30分鐘內。
產程異常處理需個體化評估,產婦應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焦慮消耗體力。臨產前適量進食易消化食物儲備能量,宮縮間歇期及時補充水分。產后注意會陰清潔,觀察惡露排出情況,早期下床活動促進恢復。母乳喂養有助于子宮復舊,出現異常表現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