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毛囊炎可能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毛發內生、皮膚損傷、免疫低下等原因引起。毛囊炎主要表現為毛囊周圍紅腫、疼痛或膿皰,嚴重時可形成癤腫。
1、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侵入毛囊是常見誘因,多因剃毛、摩擦或出汗后清潔不足導致。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可發展為黃色膿頭。需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擠壓,必要時醫生會開具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
2、真菌感染
糠秕孢子菌等真菌感染常見于潮濕悶熱環境,好發于腋下、腹股溝等部位。皮損呈環形紅斑伴鱗屑,瘙癢明顯。需保持患處干燥,醫生可能推薦聯苯芐唑乳膏、酮康唑洗劑等抗真菌藥物。
3、毛發內生
剃須或脫毛后毛發卷曲生長刺入皮膚,引發炎癥反應。常見于比基尼區、腿部,形成紅色丘疹或膿皰。建議使用鈍頭鑷子拔除內生毛發,脫毛前熱敷軟化毛囊,選擇激光脫毛可降低復發概率。
4、皮膚損傷
衣物摩擦、抓撓或化學刺激破壞皮膚屏障,使病原體易侵入毛囊。表現為損傷處出現紅腫膿皰。應避免搔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破損處可涂抹聚維酮碘溶液預防感染。
5、免疫低下
糖尿病、長期用免疫抑制劑等情況會削弱局部防御能力。皮損常反復發作且愈合緩慢。需控制基礎疾病,增強營養攝入,醫生可能建議口服頭孢氨芐等系統性抗生素。
預防毛囊炎需注意會陰及腋下清潔,運動后及時沐浴,避免共用剃刀等個人用品。飲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高脂食物,適量補充維生素A和鋅有助于皮膚修復。若紅腫擴散伴發熱或淋巴結腫大,提示感染加重,須立即就醫。日常可選擇寬松透氣的純棉內衣,減少對毛囊的物理刺激,洗澡水溫不宜過高以免破壞皮膚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