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竇炎通常不會自愈,急性發作期需藥物干預,慢性期需長期管理。病程發展與鼻腔結構異常、過敏因素、反復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細菌生物膜形成等因素相關。
1、鼻腔結構異常:鼻中隔偏曲或鼻甲肥大可能阻礙鼻竇引流,增加炎癥持續風險。建議通過鼻噴激素減輕黏膜水腫,嚴重者需鼻中隔矯正術或下鼻甲成形術改善通氣。日常可嘗試生理鹽水沖洗輔助清潔。
2、過敏因素:過敏性鼻炎患者易合并鼻竇炎,塵螨花粉等過敏原持續刺激黏膜。需聯合使用抗組胺藥氯雷他定、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孟魯司特控制過敏反應,同時進行過敏原檢測及脫敏治療。
3、反復感染: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黏膜纖毛功能障礙,常見病原體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急性期需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呋辛治療,慢性期可配合細菌溶解產物泛福舒增強免疫力。
4、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HIV等基礎疾病患者更易遷延不愈。建議控制原發病,補充維生素D、鋅等免疫調節營養素,必要時使用免疫球蛋白。這類患者需警惕真菌性鼻竇炎可能。
5、細菌生物膜形成:銅綠假單胞菌等形成的生物膜使抗生素難以滲透。可能需要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克拉霉素長期抑菌,配合鼻竇球囊擴張術破壞生物膜結構,術后定期鼻竇沖洗減少復發。
慢性鼻竇炎患者需建立長期護理方案,每日2次生理鹽水鼻腔沖洗,避免辛辣刺激飲食,增加深海魚、堅果等抗炎食物攝入。適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可改善鼻腔血液循環,但冬季需注意佩戴口罩防寒。癥狀持續超過12周或出現視力改變、劇烈頭痛時需及時耳鼻喉科就診,必要時行鼻竇CT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