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癥可能由子宮內膜異位、激素水平異常、遺傳因素、炎癥刺激、醫源性損傷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痛經、月經量增多、貧血、不孕、性交疼痛等癥狀。
1、痛經:
子宮腺肌癥患者常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痛經,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內側。疼痛程度與病灶范圍相關,嚴重時需服用止痛藥物緩解。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可作為臨時鎮痛選擇。
2、月經異常:
月經量增多是典型表現,經期延長至7天以上,部分患者出現經間期出血。長期失血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建議經期避免劇烈運動,每月記錄出血量變化。
3、盆腔不適:
非經期也可出現下腹墜脹感或壓迫癥狀,病灶較大時可能壓迫膀胱引起尿頻,或壓迫直腸導致排便困難。婦科檢查可觸及均勻增大的子宮,質地較硬伴有壓痛。
4、生育障礙:
約30%-50%患者合并不孕,可能與子宮收縮異常、內膜容受性下降有關。妊娠后流產風險增高,建議孕前進行子宮評估。輔助生殖技術中,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常用于改善內膜環境。
5、性交疼痛:
深部性交痛多見于子宮后壁病灶患者,疼痛在月經前加重。可嘗試調整性交體位,使用水溶性潤滑劑。病灶廣泛者需考慮子宮動脈栓塞術或病灶切除術等介入治療。
日常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適量補充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避免久坐,每周進行3-5次盆底肌訓練;痛經時可用熱敷袋緩解痙攣,體溫超過38℃或突發劇烈腹痛需及時就醫排除感染或病灶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