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積液可通過利尿劑治療、穿刺引流、病因治療、飲食調整、限制鈉鹽攝入等方式治療。腹腔積液通常由肝硬化、心力衰竭、惡性腫瘤、腎病綜合征、結核性腹膜炎等原因引起。
1、利尿劑治療:
呋塞米、螺內酯、氫氯噻嗪等利尿劑可促進水分排出,減輕腹腔積液。使用需監測電解質平衡,避免低鉀血癥。利尿劑適用于輕中度積液,需配合病因治療。
2、穿刺引流:
大量積液導致呼吸困難時需行腹腔穿刺術,一次性引流不超過3000ml。反復穿刺需預防感染,可同時送檢腹水明確病因。頑固性積液可考慮腹腔靜脈分流術。
3、病因治療:
肝硬化患者需抗纖維化治療,心衰患者需強心利尿,腫瘤患者需化療或靶向治療。結核性腹膜炎需規范抗結核治療至少6個月。控制原發病是根治積液的關鍵。
4、飲食調整:
每日蛋白質攝入1.2-1.5g/kg體重,選擇魚肉、蛋清等優質蛋白。限制每日飲水量在1000-1500ml,分次少量飲用。避免酒精、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肝臟負擔。
5、限制鈉鹽攝入:
每日食鹽量控制在2-4g,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類。可使用檸檬汁、香草替代調味。低鹽飲食可減少水鈉潴留,與利尿劑協同改善積液。
腹腔積液患者需定期監測體重、腹圍變化,記錄24小時尿量。適度活動如散步、太極拳可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有助于改善代謝,出現發熱、腹痛加劇需及時就醫。長期臥床者需每2小時翻身預防壓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