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上靜脈血栓是指腸系膜上靜脈內形成血栓導致血流受阻的疾病,可能引發腸缺血甚至腸梗死,主要與血液高凝狀態、腹腔感染、門靜脈高壓等因素有關。
1、血液高凝狀態
遺傳性或獲得性凝血功能異常可增加血栓形成風險。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遺傳疾病,以及長期口服避孕藥、惡性腫瘤等獲得性因素均可能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患者可能出現腹痛腹脹等非特異性癥狀,需通過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進行治療,同時針對原發病因干預。
2、腹腔感染
腹腔內化膿性感染如闌尾炎、憩室炎等可引起靜脈壁炎癥反應,誘發局部血栓形成。患者常伴有發熱、白細胞升高等感染征象。治療需聯合抗生素如頭孢曲松、甲硝唑控制感染,嚴重時需手術引流膿液并切除壞死腸管。
3、門靜脈高壓
肝硬化等疾病導致門靜脈壓力升高,血流淤滯易形成血栓。患者多存在肝掌、腹水等肝硬化體征。除抗凝治療外,需通過普萘洛爾降低門脈壓力,必要時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緩解癥狀。
4、腹部手術創傷
脾切除、腸道切除等腹部手術可能損傷血管內皮,激活凝血系統。術后早期需密切監測腹痛癥狀,預防性使用那屈肝素等抗凝劑,必要時行血管造影明確血栓范圍。
5、其他系統性疾病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血液病可導致血小板異常增殖。患者可能出現血栓與出血并存的表現,需通過羥基脲控制血細胞數量,結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改善預后。
腸系膜上靜脈血栓患者急性期需禁食并接受腸外營養支持,恢復期逐步過渡至低脂流質飲食,避免粗糙食物損傷腸壁。日常應適度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但避免劇烈運動增加腹壓。長期抗凝治療者須定期監測凝血功能,觀察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傾向,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合并肝硬化患者需嚴格限制鈉鹽攝入,每日監測體重和腹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