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癥可能由皮膚老化、紫外線暴露、遺傳因素、激素水平變化、局部摩擦刺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切除、激光治療、冷凍治療等方式改善。
皮膚老化是脂溢性角化癥最常見的誘因,隨著年齡增長,表皮細胞更新減慢導致角質異常堆積。日常需加強保濕護理,使用含尿素或乳酸成分的護膚品幫助角質代謝。
長期紫外線暴露會加速皮膚角化過程,引發日光性角化病樣改變。病變初期表現為淡褐色斑片,逐漸增厚形成疣狀突起。外出時應涂抹SPF30以上防曬霜,物理防曬可選用遮陽帽或防曬衣。
約50%患者存在家族遺傳傾向,與FGFR3、PIK3CA等基因突變相關。典型皮損為圓形或卵圓形丘疹,表面呈天鵝絨樣或疣狀,多發于面頸部及軀干。遺傳性病例建議定期皮膚鏡監測病變變化。
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誘發本病,皮損常伴隨皮膚干燥、瘙癢等更年期癥狀。激素替代治療需在婦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局部可涂抹維生素E乳緩解干燥。
反復機械摩擦刺激會導致局部角化過度,常見于腰帶、文胸肩帶等受壓部位。病變質地堅硬,顏色深褐,表面可見角質栓。減少衣物摩擦可預防新發皮損,已有病變需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藥物治療適用于淺表性皮損,常用水楊酸軟膏、維A酸乳膏、氟尿嘧啶軟膏等促進角質脫落。物理治療包括電灼、刮除等門診操作,激光治療優選二氧化碳激光或鉺激光。直徑超過1厘米或生長迅速的皮損建議手術切除并行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