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嚴重精神障礙,主要與遺傳因素、神經生化異常、腦結構改變、心理社會因素及環境刺激等有關。
遺傳因素是精神分裂癥的重要發病基礎。一級親屬患病風險約為10%,同卵雙胞胎共病率高達40-50%。目前已發現多個風險基因位點,如DISC1、NRG1等,這些基因可能影響神經發育和突觸功能。
神經遞質失衡是核心病理機制。多巴胺假說認為中腦邊緣系統多巴胺過度活躍與陽性癥狀相關,而前額葉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導致認知障礙。谷氨酸能系統功能低下、5-羥色胺異常也參與發病過程。
腦結構異常常見于前額葉、顳葉等區域。影像學可見側腦室擴大、海馬體積縮小、灰質減少等改變,這些結構異常可能影響思維整合和情緒調節功能。
心理社會因素可能觸發易感個體發病。童年創傷、城市生活環境、移民狀態等增加患病風險,這些因素可能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影響基因表達。
圍產期并發癥是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母孕期感染、缺氧、營養不良等可能干擾胎兒神經發育,冬季出生者發病率略高可能與病毒感染季節有關。
早期識別前驅期癥狀有助于干預。包括社交退縮、認知功能下降、感知覺異常等表現,此時進行心理社會干預可能延緩疾病進展。確診需由精神科醫生通過臨床訪談和評估工具綜合判斷。
治療需采取藥物與心理社會康復相結合的模式。抗精神病藥物可改善癥狀,認知行為治療有助于應對殘留癥狀,家庭干預能降低復發風險。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維持治療,早期系統干預可顯著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