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體囊腫的形成主要與排卵后黃體持續存在或出血有關,可能由激素水平異常、黃體功能不全、盆腔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藥物刺激等因素引起。
1、激素水平異常
排卵后黃體在促黃體生成素作用下正常發育,若激素分泌失衡可能導致黃體過度增大。常見于促排卵藥物使用期間或內分泌疾病患者,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調整激素水平可促進囊腫消退,必要時需監測卵巢功能。
2、黃體功能不全
黃體未能按時退化時,腔內液體潴留形成囊腫。這種情況常見于妊娠早期,可能與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持續刺激有關。多數無特殊處理,妊娠三個月后自然吸收,但需警惕破裂風險。
3、盆腔感染
盆腔炎癥可能導致卵巢組織充血水腫,影響黃體正常萎縮。患者常伴有下腹墜痛、發熱等癥狀。需進行抗感染治療,嚴重者可能形成膿腫需手術引流。
4、子宮內膜異位癥
異位內膜組織侵犯卵巢時,周期性出血可形成巧克力囊腫。這類囊腫易與黃體囊腫混淆,典型表現為進行性痛經。腹腔鏡手術是確診和治療的有效手段。
5、藥物刺激
部分促排卵藥物如氯米芬可能引起多發性黃體囊腫,通常停藥后2-3個月經周期內自行消退。使用激素類藥物期間應定期超聲監測,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囊腫破裂。
黃體囊腫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劇烈運動或腹部受壓。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適量食用堅果、深海魚等食物。建議每3-6個月復查超聲,觀察囊腫變化情況。若出現突發腹痛、陰道流血等癥狀需立即就醫,排除囊腫扭轉或破裂等急癥。備孕女性應告知醫生囊腫病史,孕期需加強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