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耳聾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或眩暈,通常由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利尿劑、抗腫瘤藥物等耳毒性藥物引起。
1、聽力下降:
藥物性耳聾最典型的癥狀是雙側對稱性聽力下降,早期可能表現為高頻聽力受損,逐漸發展為全頻段聽力減退。患者常感覺聽不清對話或需要調高音量,嚴重時可導致完全失聰。這種聽力損傷多為不可逆性,與藥物劑量和個體敏感性密切相關。
2、耳鳴癥狀:
約60%患者會出現持續性耳鳴,多為高調蟬鳴聲或嗡嗡聲,夜間安靜時尤為明顯。耳鳴可能早于聽力下降出現,是耳蝸毛細胞受損的早期信號。部分患者伴隨耳悶脹感,這種癥狀在靜脈注射耳毒性藥物時可能突然加重。
3、前庭功能障礙:
部分耳毒性藥物會同時損傷前庭系統,表現為頭暈、平衡障礙和步態不穩。患者可能出現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等典型眩暈癥狀,嚴重者連臥床翻身都會誘發眩暈發作。這種前庭損傷常與慶大霉素等氨基糖苷類藥物相關。
4、藥物特異性表現:
不同耳毒性藥物引發的癥狀各有特點。水楊酸鹽類多引起可逆性耳鳴和聽力減退;順鉑導致的耳聾常呈進行性加重;利尿劑如呋塞米可能造成突發性耳聾。用藥后1-2周是癥狀出現的高風險期,但部分藥物存在遲發性耳毒性。
5、個體差異特征:
線粒體DNA A1555G突變攜帶者對氨基糖苷類藥物極度敏感,微量使用即可致聾。老年人和腎功能不全者藥物代謝減慢,更易發生耳毒性。兒童患者可能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或注意力不集中等間接癥狀。
預防藥物性耳聾需嚴格掌握耳毒性藥物使用指征,用藥期間定期進行純音測聽和耳聲發射檢查。建議高風險人群用藥前進行耳毒性藥物基因檢測,避免使用呋塞米與氨基糖苷類藥物聯用等高風險方案。出現耳鳴等預警癥狀時,應立即停藥并接受高壓氧或神經營養藥物治療,日常注意避免噪音刺激,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聽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