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上出現白色泥狀物通常是包皮垢,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包皮垢主要由脫落上皮細胞、皮脂腺分泌物、尿液殘留、細菌代謝產物、局部清潔不足等因素形成。建議每日清洗會陰部,保持局部干燥清潔。
1、脫落上皮細胞
包皮內板與龜頭表面的上皮細胞會自然更新脫落,與皮脂混合后形成白色絮狀物。這種情況在未行包皮環切術的男性中更為常見,尤其是青春期后皮脂分泌旺盛階段。日常用溫水輕柔清洗即可清除,無須特殊處理。
2、皮脂腺分泌物
包皮內板分布有大量皮脂腺,其分泌的油脂樣物質具有潤滑保護作用。當分泌物蓄積過多時,可能呈現乳酪樣外觀。避免使用堿性洗劑過度清潔,以免破壞皮膚屏障功能。
3、尿液殘留
排尿后殘留的尿液中尿素等成分結晶化,可與皮脂結合形成顆粒狀沉積物。建議排尿后將包皮后推排空殘余尿液,穿著透氣棉質內褲減少局部潮濕環境。
4、細菌代謝產物
會陰部常駐菌群分解皮脂時可能產生白色代謝物,需與病理性分泌物鑒別。若伴有紅腫、瘙癢或異味,可能提示包皮龜頭炎,需就醫排除念珠菌或細菌感染。
5、局部清潔不足
衛生習慣不良會導致包皮垢長期堆積,增加感染風險。清洗時應注意將包皮完全翻轉,重點清潔冠狀溝部位,但避免用力摩擦導致黏膜損傷。
保持規律清潔習慣是預防包皮垢堆積的關鍵。每日至少用溫水清洗一次,清洗后完全擦干水分。選擇無香料添加的溫和洗劑,避免破壞皮膚微環境平衡。若白色物質伴隨包皮紅腫、疼痛、排尿困難或異常分泌物,應及時就診泌尿外科排除真菌性龜頭炎、細菌感染或特異性皮炎等病理情況。嬰幼兒包莖患者需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干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