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對肝臟可能有一定益處,但使用不當也可能造成肝損傷。吳茱萸是傳統中藥材,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氣等功效,其活性成分可能通過抗炎、抗氧化等機制對肝臟產生保護作用。但部分人群使用后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需嚴格遵醫囑使用。
吳茱萸中的吳茱萸堿、檸檬苦素等成分能抑制肝臟炎癥反應,減少氧化應激對肝細胞的損害。動物實驗顯示其提取物可降低四氯化碳誘導的肝纖維化程度,改善肝臟病理變化。臨床用于肝氣郁結引起的脅痛時,常與柴胡、白芍等配伍,可能有助于調節膽汁分泌。部分肝病患者使用后反饋食欲改善、腹脹減輕,但缺乏大規模臨床數據支持。
吳茱萸所含的揮發油和生物堿具有一定肝毒性,超量使用可能導致轉氨酶升高。長期服用可能加重肝臟代謝負擔,尤其對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基礎肝病患者風險更高。文獻記載個別案例出現藥物性肝損傷,表現為黃疸、乏力等癥狀。藥材炮制不當或配伍禁忌時毒性可能增強,如與肝毒性藥物聯用會放大損害。
使用吳茱萸前需經中醫師辨證,肝陰虛火旺者禁用。建議用藥期間定期監測肝功能,出現惡心、皮膚黃染應立即停藥。日常護肝可配合蒲公英茶、枸杞等安全食材,避免與酒精同服。慢性肝病患者優先選擇水飛薊賓膠囊、雙環醇片等明確護肝藥物,不推薦自行服用吳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