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一般無法自愈,但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可有效控制癥狀。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與食管下括約肌功能異常、胃酸分泌過多、腹壓增高等因素有關,需針對性干預。
胃食管反流病屬于慢性疾病,其病理基礎多為食管下括約肌松弛或胃酸分泌失衡。輕度反流癥狀可能因短期飲食不當誘發,通過減少高脂飲食、避免餐后平臥、抬高床頭睡眠等措施,部分患者可暫時緩解。但解剖結構異常或長期胃酸刺激導致的黏膜損傷,通常需要藥物修復。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能抑制胃酸分泌,促進食管黏膜愈合;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可改善括約肌功能。若合并食管裂孔疝或 Barrett 食管,則可能需內鏡下治療或手術修復。
約三成患者僅通過生活方式調整即可長期穩定癥狀,但多數患者需持續管理。吸煙、飲酒、肥胖等因素會持續削弱括約肌功能,即使癥狀緩解后停止干預,復發概率較高。妊娠期或短期藥物引起的反流可能在誘因消除后減輕,但基礎疾病未解決時,癥狀會反復出現。重度反流伴食管狹窄或出血者,必須醫療干預防止并發癥。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應保持規律飲食,避免咖啡、巧克力、薄荷等降低括約肌壓力的食物,睡前3小時禁食。適度運動控制體重,但避免仰臥起坐等增加腹壓的動作。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吞咽疼痛、體重下降時,需進行胃鏡檢查和24小時pH監測。長期服藥者應定期評估骨質代謝,必要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夜間反流明顯者可嘗試左側臥位睡眠,利用重力減少胃酸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