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在兒童群體中通過規范治療多數可獲得顯著改善甚至臨床痊愈。兒童強迫癥的治療效果與發病年齡、干預時機及家庭支持密切相關,早期系統干預的預后優于成人患者。
規范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暴露與反應預防是首選心理干預,通過漸進式暴露于焦慮情境并抑制強迫行為,幫助患兒重建認知模式。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如舍曲林、氟西汀可作為中重度患兒的輔助治療,需在精神科醫師指導下使用。家庭干預計劃能顯著提升療效,家長需學習行為管理技巧,避免對癥狀的過度關注或不當強化。
神經生物學因素與癥狀持續相關。約40%患兒存在基底神經節功能異常,表現為前額葉-紋狀體環路調節障礙。這類患兒可能對常規治療反應較慢,需結合腦功能評估調整方案。共患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或抽動癥時,治療復雜度增加。
治療周期通常需要12-18個月。急性期癥狀控制后應維持治療6個月以上,復發預防重點在于識別觸發因素。約15%-20%患兒可能遺留輕微癥狀,但不影響社會功能。青春期前發病者遠期預后優于青少年期發病者。
建議發現強迫癥狀時盡早就診兒童精神科。癥狀評估需排除風濕熱、自身免疫性腦炎等器質性疾病。治療期間定期進行耶魯-布朗強迫量表評估,及時調整干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