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情況下,體溫超過37.3℃即可判斷為發燒。發燒是身體對感染、炎癥或其他疾病的自然反應,通常伴有乏力、頭痛、肌肉酸痛等癥狀。測量體溫時,可以使用水銀體溫計、電子體溫計或紅外線測溫儀,測量部位包括口腔、腋下或直腸。腋下溫度較為常用,正常范圍為36℃-37℃,超過37.3℃即為發燒。口腔和直腸溫度略高,正常范圍分別為36.3℃-37.2℃和36.5℃-37.7℃,超過37.5℃和38℃可判斷為發燒。
1. 發燒的常見原因:
發燒的常見原因包括感染、炎癥、免疫系統疾病等。感染是發燒最常見的原因,如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常見疾病包括感冒、流感、肺炎、尿路感染等。炎癥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也可能引起發燒。某些藥物、疫苗接種、中暑或脫水也可能導致體溫升高。
2. 發燒的癥狀表現:
發燒時,除了體溫升高,還可能伴有寒戰、出汗、乏力、頭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等癥狀。兒童發燒時可能出現煩躁、哭鬧、嗜睡或抽搐。老年人發燒時癥狀可能不明顯,但需警惕嚴重感染或其他潛在疾病。如果發燒持續超過三天,或伴有嚴重頭痛、呼吸困難、皮疹、意識模糊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3. 發燒的應對措施:
輕度發燒體溫低于38.5℃時,可通過多喝水、休息、物理降溫等方式緩解。物理降溫包括用溫水擦拭身體、使用退熱貼等。如果體溫超過38.5℃或伴有明顯不適,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燒藥物。同時,需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如發燒持續時間、伴隨癥狀等。若發燒原因不明或癥狀加重,應及時就醫檢查。
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避免脫水,有助于緩解發燒癥狀。飲食上宜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湯、蔬菜等,避免油膩、辛辣食物。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有助于身體恢復。若發燒伴有咳嗽、咽痛等癥狀,可飲用溫水或蜂蜜水緩解不適。對于兒童和老年人,需特別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