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病是因母嬰血型不合引發的免疫性溶血反應,可能由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抗體類型差異、胎兒紅細胞敏感度、母體抗體滴度升高等因素引起。

1、ABO血型不合:
母嬰ABO血型不符時,母體產生的抗A或抗B抗體通過胎盤攻擊胎兒紅細胞。常見于O型血母親孕育A/B/AB型胎兒。輕癥可通過藍光照射降低膽紅素,重癥需輸注同型血漿或免疫球蛋白阻斷溶血。
2、Rh血型不合:
Rh陰性母親孕育Rh陽性胎兒時,胎兒的D抗原刺激母體產生抗D抗體。該抗體在二次妊娠時引發胎兒溶血,表現為黃疸、貧血。產前需監測抗體效價,產后72小時內注射Rh免疫球蛋白預防致敏。

3、抗體類型差異:
除ABO和Rh系統外,抗M、抗Kell等稀有抗體也可導致溶血。這類病例需通過抗體篩查確診,治療采用與抗體對應抗原陰性的血液進行換血療法。
4、胎兒紅細胞敏感度:
胎兒紅細胞膜抗原表達強度存在個體差異,高表達者更易被母體抗體識別破壞。此類患兒出生后需密切監測血紅蛋白及網織紅細胞計數,必要時進行雙倍體積換血。
5、母體抗體滴度升高:
妊娠期母體抗體效價超過1:64時溶血風險顯著增加。通過定期超聲監測胎兒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可早期發現貧血跡象。宮內輸血或提前分娩是挽救重癥胎兒的關鍵措施。

母乳喂養期間母親需避免攝入加重黃疸的食物如動物內臟;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以利于光療效果;每日監測經皮膽紅素值直至穩定;出院后定期隨訪血紅蛋白及神經行為發育評估;孕婦產前規范檢測血型抗體可降低80%發病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