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可能由心理壓力、作息紊亂、環境干擾、慢性疼痛、精神疾病等因素引起。
1、心理壓力:
工作緊張、人際關系沖突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引發焦慮情緒,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障礙。大腦皮層持續處于興奮狀態,抑制褪黑素分泌,打亂睡眠-覺醒周期。建議通過正念冥想、寫情緒日記等方式緩解壓力,避免睡前過度思考。
2、作息紊亂:
頻繁熬夜、日間補覺等行為擾亂生物鐘,造成晝夜節律失調。人體內部體溫調節和皮質醇分泌周期異常,導致困倦感延遲出現。保持固定起床時間,早晨接觸陽光30分鐘可幫助重置生物鐘。
3、環境干擾:
臥室光線過強、噪音超標或寢具不適等物理因素直接影響睡眠質量。藍光照射抑制褪黑素生成,環境噪音激活覺醒系統。使用遮光窗簾、白噪音機器,保持室溫18-22℃有助于營造理想睡眠環境。
4、慢性疼痛:
關節炎、偏頭痛等疾病可能因夜間疼痛加劇干擾睡眠,疼痛信號持續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此類失眠多伴隨翻身頻繁、片段化睡眠特征。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可緩解癥狀,但需醫生指導使用。
5、精神疾病:
抑郁癥、焦慮癥患者常出現早醒或睡眠淺等癥狀,與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失衡有關。可能伴隨情緒低落、心悸等表現。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帕羅西汀等藥物需配合認知行為治療。
每日攝入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配合八段錦等舒緩運動,睡前兩小時避免劇烈活動。長期失眠需進行多導睡眠監測排除睡眠呼吸暫停等器質性疾病,認知行為療法對慢性失眠有效率可達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