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可通過觀察皮損特征、伴隨癥狀、病程特點、誘因關聯及專業檢測等方式判斷,通常由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異常反應、遺傳易感性、環境刺激及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引起。
1、皮損特征:
濕疹典型皮損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伴滲出傾向,慢性期可見皮膚增厚、苔蘚樣變及鱗屑。急性期皮損邊界不清,對稱分布于面頸、肘窩等部位。與接觸性皮炎不同,濕疹皮損形態多樣且易反復發作。
2、伴隨癥狀:
患者常主訴劇烈瘙癢,夜間加重影響睡眠。可能伴有皮膚灼熱感或刺痛,搔抓后易出現糜爛、結痂。嬰幼兒常見煩躁哭鬧,成人可能因皮損影響社交產生焦慮情緒。
3、病程特點:
濕疹呈慢性復發性病程,癥狀持續超過6周可確診為慢性濕疹。冬季干燥或夏季出汗時易加重,緩解期皮膚仍存在干燥脫屑。部分患者有特應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個人或家族病史。
4、誘因關聯:
發病與接觸洗滌劑、羊毛織物等刺激物相關,也可能因進食海鮮、堅果等致敏食物誘發。精神壓力、睡眠不足可導致癥狀反復,環境濕度變化會直接影響病情嚴重程度。
5、專業檢測:
皮膚科醫生可通過斑貼試驗排除接觸性過敏,血清IgE檢測輔助診斷特應性體質。皮膚鏡觀察可見表皮海綿水腫,必要時行皮膚活檢與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等鑒別。
日常護理需選用無香料保濕霜每日涂抹3次,避免使用堿性沐浴露。棉質透氣衣物減少摩擦刺激,室溫維持在22-24℃為宜。適度補充維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規律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皮膚屏障功能。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出現繼發感染時需及時就醫,必要時采用他克莫司軟膏、氫化可的松乳膏等局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