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復查項目主要有婦科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病理學檢查、宮腔鏡檢查等。
1、婦科檢查
婦科檢查是子宮內膜癌復查的基礎項目,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評估子宮大小、形態及附件區情況。醫生會觀察陰道殘端愈合狀況,觸診盆腔有無包塊或壓痛,同時進行宮頸細胞學涂片篩查。對于保留卵巢的患者需重點監測卵巢形態,絕經后婦女出現卵巢增大需警惕轉移可能。
2、影像學檢查
經陰道超聲可測量子宮內膜厚度及肌層浸潤深度,對于術后患者能發現局部復發灶。CT檢查適用于評估盆腔淋巴結轉移及遠處器官受累情況,MRI對軟組織分辨率高,能鑒別術后瘢痕與腫瘤復發。PET-CT在懷疑轉移時具有較高診斷價值,可顯示代謝活躍的病灶。
3、腫瘤標志物檢測
CA125和HE4是常用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其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疾病進展。但需注意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導致指標異常。動態監測標志物變化趨勢比單次檢測值更具臨床意義,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4、病理學檢查
陰道殘端刮片細胞學檢查能早期發現局部復發,異常出血患者需行診斷性刮宮獲取組織標本。腹腔沖洗液細胞學檢查可評估腹腔內微轉移,免疫組化檢測ER、PR表達水平有助于指導后續內分泌治療選擇。
5、宮腔鏡檢查
對于保留子宮的保守治療患者,宮腔鏡能直觀觀察子宮內膜病變范圍,定位活檢提高診斷準確性。術后宮腔粘連患者可在鏡下行粘連分離術,同時評估宮腔形態恢復情況。檢查時需注意避免過度灌注導致腫瘤擴散。
子宮內膜癌復查需根據初始分期、病理類型和治療方式制定個體化方案。早期患者建議術后2年內每3-6個月復查一次,3-5年內每6-12個月復查,5年后可每年隨訪。晚期患者需縮短復查間隔,同時加強營養支持與心理疏導。保持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環,飲食應注意控制高脂肪食物攝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等富含植物化學物質的食材。出現異常陰道出血、盆腔疼痛或體重驟降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