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痔瘡疼痛可通過調整飲食、溫水坐浴、藥物緩解等方式治療。產后痔瘡通常由分娩時腹壓增高、盆底肌肉松弛、便秘等因素引起,表現為肛門腫物脫出、排便疼痛或出血等癥狀。
調整飲食是緩解產后痔瘡的基礎措施。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能軟化大便,減少排便時對痔瘡的刺激。建議每日食用燕麥、火龍果、芹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同時保證2000毫升以上飲水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減輕肛門血管充血。
溫水坐浴能有效緩解急性期疼痛。使用40℃左右溫水浸泡肛門10-15分鐘,每日2-3次。水中可加入適量高錳酸鉀配成淡粉色溶液,起到消炎作用。坐浴后保持肛門干燥,可涂抹少量凡士林保護皮膚。
藥物緩解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痔瘡膏主要含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成分,能快速止痛;地奧司明片可改善靜脈回流;乳果糖口服溶液能調節腸道功能。哺乳期用藥需特別注意藥物安全性,禁用含麝香成分的外用藥。
嚴重痔瘡需考慮醫療干預。血栓性外痔可進行門診血栓剝離術,反復脫出的內痔可采用膠圈套扎治療。產后6周內盡量避免手術,特殊情況需由肛腸科醫生評估。
產后痔瘡多數在分娩后4-6周逐漸緩解。若出現持續出血、劇烈疼痛或發熱,需排除肛裂、肛周膿腫等并發癥,及時就醫檢查。哺乳期治療需兼顧母嬰安全,用藥前應咨詢產科或肛腸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