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給藥和灌腸是兩種不同的給藥方式,主要通過給藥目的、操作方法和藥物類型進行區分。直腸給藥以藥物吸收為目的,灌腸以清潔腸道或治療局部病變為主。
1、給藥目的
直腸給藥的核心目標是讓藥物通過直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常用于需要避免肝臟首過效應或口服給藥困難的情況,如退熱栓劑、鎮痛栓劑等。灌腸的主要目的是清潔腸道或局部治療,如術前腸道準備、便秘時使用生理鹽水灌腸,或針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保留灌腸。
2、操作方法
直腸給藥通常使用栓劑或少量藥液,借助給藥器將藥物送至距肛門約5厘米的直腸壺腹部,患者需保持臥位15分鐘以上以促進吸收。灌腸操作需插入肛管10-15厘米,灌注量較大,如清潔灌腸需500-1000毫升液體,保留灌腸藥液量約50-100毫升,灌注后需根據治療目的決定體位保持時間。
3、藥物類型
直腸給藥多采用固體栓劑或高濃度小容量液體制劑,如對乙酰氨基酚栓、吲哚美辛栓等。灌腸使用的藥物包括電解質溶液、抗菌藥混懸液或皮質類固醇溶液,如美沙拉嗪灌腸液、氫化可的松灌腸液,清潔灌腸則使用生理鹽水或肥皂水。
4、作用部位
直腸給藥的藥物需在直腸上段溶解吸收,通過直腸上靜脈進入體循環。治療性灌腸的藥物主要作用于直腸和乙狀結腸黏膜,如潰瘍性結腸炎的局部抗炎治療;清潔灌腸作用于全結腸,通過液體沖刷清除腸內容物。
5、適用場景
直腸給藥適用于發熱、疼痛等需全身作用的急癥處理,或口服不耐受患者。灌腸用于腸鏡檢查前準備、頑固性便秘、腸道炎癥性疾病局部治療,以及部分中毒患者的腸道清洗。
兩種方式均需注意操作規范以避免黏膜損傷。直腸給藥后避免立即排便,灌腸液溫度應接近體溫。長期頻繁灌腸可能破壞腸道菌群,而某些栓劑可能引起肛門刺激感。選擇具體方式需根據醫囑,尤其嬰幼兒、孕婦或腸道手術史患者需評估風險。日常護理中保持肛門清潔,出現出血或持續不適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