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可通過藥物解痙、手術解除梗阻、留置導尿、控制感染、調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治療。該疾病通常由泌尿系結石、前列腺增生、腫瘤壓迫、先天性畸形、神經源性膀胱等因素引起。
1、藥物解痙:泌尿系結石引起的急性梗阻可選用山莨菪堿、黃體酮、坦索羅辛等藥物緩解平滑肌痙攣。這類藥物通過抑制輸尿管蠕動減輕腎絞痛,同時促進直徑小于6mm的結石排出。用藥期間需監測血壓變化及排尿情況。
2、手術解除: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考慮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或激光剜除術。手術能有效解除下尿路梗阻,術后需持續沖洗膀胱1-3天。腫瘤壓迫病例則需根據病理類型選擇腫瘤切除或姑息性支架置入。
3、導尿管理:急性尿潴留患者需立即留置導尿管,采用硅膠材質導管降低感染風險。導尿期間每日清洗尿道口,每2-4周更換導管。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可學習間歇導尿技術,保持膀胱容量在400ml以下。
4、感染控制:梗阻合并感染時需選用左氧氟沙星、頭孢曲松、磷霉素等穿透性強的抗生素。治療前應進行尿培養,療程通常持續7-14天。反復感染者需排查是否存在膀胱輸尿管反流等解剖異常。
5、習慣調整:每日飲水2000ml以上可降低結石復發風險,避免憋尿超過3小時。草酸鈣結石患者限制菠菜、堅果攝入,尿酸結石者需減少動物內臟食用。長期久坐人群每小時應起身活動5分鐘。
尿路梗阻患者日常需保持低鹽低脂飲食,適當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排尿功能。每周3次30分鐘快走有助于增強泌尿系統血液循環。定期復查泌尿系超聲和腎功能,結石病史者每半年需進行代謝評估。出現排尿疼痛、尿線變細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避免發展為腎功能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