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拉屎可能由飲食結構單一、水分攝入不足、腸道菌群失衡、先天性巨結腸、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水分、補充益生菌、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
母乳或配方奶中缺乏膳食纖維可能導致排便困難。6個月以上嬰兒可逐步添加南瓜泥、西梅泥等富含纖維的輔食,促進腸道蠕動。母乳喂養母親需增加蔬菜、全谷物攝入量。
高溫環境或發熱時水分蒸發加快,糞便干結難以排出。母乳喂養嬰兒需按需哺乳,配方奶喂養者兩餐間可喂5-10ml溫水。觀察尿量每天應達6-8次淡黃色尿液。
抗生素使用或剖宮產分娩可能影響腸道微生態。選擇動物雙歧桿菌Bb-12、鼠李糖乳桿菌LGG等嬰幼兒專用益生菌,連續補充2-4周可改善排便頻率。
可能與RET基因突變、神經嵴細胞遷移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出生后48小時未排胎便、腹脹嘔吐等癥狀。診斷需依靠直腸活檢,治療采用Swenson手術或Soave手術。
可能與甲狀腺發育不全、促甲狀腺激素受體缺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黃疸消退延遲、肌張力低下等癥狀。需檢測游離T4和TSH水平,口服左甲狀腺素鈉片替代治療。
日常可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以臍為中心手掌下沉1cm做環形按壓,每次3-5分鐘。適當進行蹬自行車運動,握住嬰兒腳踝做屈伸動作10-15次。飲食注意母乳喂養母親避免過量攝入奶制品,配方奶沖調需按標準比例。出現持續72小時未排便、嘔吐膽汁樣物、血便等情況需急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