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聲檢查主要用于評估盆底肌肉、韌帶及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異常,通過高頻超聲成像技術觀察膀胱、子宮、直腸等臟器的位置變化及盆底支持組織的完整性。
1、膀胱評估:檢查膀胱頸位置及移動度,判斷是否存在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需在靜息、屏氣狀態下配合掃描,動態觀察膀胱頸下移程度。檢查前1小時飲水500ml保持膀胱適度充盈。
2、子宮位置檢測:測量宮頸外口與恥骨聯合下緣距離,診斷子宮脫垂程度。經會陰三維超聲可清晰顯示子宮骶韌帶、主韌帶是否松弛。絕經后女性雌激素缺乏易導致支持結構薄弱。
3、直腸膨出診斷:觀察排便時直腸前壁向陰道方向突出的程度。采用直腸超聲造影能準確測量膨出深度,嚴重者可能伴隨排便障礙。長期便秘或分娩損傷是常見誘因。
4、盆底肌群成像:通過動態超聲觀察恥骨直腸肌、肛提肌的收縮功能。肌肉撕裂或萎縮會導致控便能力下降。產后42天是篩查盆底肌損傷的黃金期。
5、術后評估:監測盆底重建手術后的吊帶、網片位置,以及器官復位效果。生物補片植入術后需定期復查是否存在攣縮或侵蝕現象。
檢查前需排空直腸,穿著寬松衣物。經會陰檢查無輻射,但陰道探頭檢查需避開月經期。凱格爾運動能增強盆底肌力,每天3組、每組15次收縮可預防臟器脫垂。深蹲訓練配合腹式呼吸能改善核心肌群協調性,瑜伽中的橋式、貓牛式對盆底康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