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腎積水是指胎兒在母體發育過程中,腎臟集合系統包括腎盂、腎盞出現異常擴張的現象,通常由尿液排出受阻或反流引起。多數情況下屬于生理性變化,少數可能與泌尿系統結構異常有關。
胎兒腎積水的常見原因主要有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膀胱輸尿管反流、后尿道瓣膜等泌尿系統結構異常。生理性腎積水多與胎兒發育過程中暫時性尿液產生增多或輸尿管蠕動功能未完善有關,通常表現為輕度腎盂擴張4-10毫米,不伴隨其他異常。病理性腎積水可能與先天性輸尿管狹窄、神經源性膀胱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腎盂擴張超過10毫米,可能合并輸尿管擴張或膀胱壁增厚。
輕度腎積水腎盂前后徑4-7毫米在妊娠中期較常見,約80%會在妊娠晚期自行緩解。中度積水7-10毫米需定期超聲監測,部分可能持續至出生后。重度積水>10毫米或伴隨輸尿管擴張、膀胱異常時,需警惕先天性泌尿系統畸形,出生后需進一步評估。
診斷主要依靠產前超聲檢查,需測量腎盂前后徑并觀察腎臟實質厚度。磁共振水成像可輔助判斷梗阻部位。出生后評估包括超聲復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腎功能核素掃描等。
多數生理性腎積水無需特殊處理,建議每4-6周復查超聲監測進展。病理性積水出生后需根據病因干預,腎盂輸尿管連接部梗阻可考慮腎盂成形術,膀胱輸尿管反流可采用預防性抗生素或輸尿管再植術。后尿道瓣膜需盡早行膀胱鏡下瓣膜切開。
胎兒腎積水預后與病因及程度相關。單純輕度積水預后良好,重度積水伴腎功能損害者需長期隨訪。建議孕期發現腎積水時,由產科醫生聯合小兒泌尿外科醫生共同評估,制定個體化監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