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藥物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常見表現有胃腸道不適、頭暈嗜睡、體重變化、性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抗抑郁藥的不良反應與藥物種類、個體差異等因素相關,多數癥狀會隨用藥時間延長逐漸減輕。
1、胃腸道不適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可能引發惡心、腹瀉或便秘。癥狀多出現在用藥初期,與藥物刺激胃腸黏膜有關。可遵醫囑調整服藥時間或聯用護胃藥物,如鋁碳酸鎂片、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等緩解癥狀。避免空腹服藥有助于減輕不適。
2、頭暈嗜睡
三環類抗抑郁藥和部分新型藥物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表現為頭暈、乏力或白天嗜睡。這類反應通常與藥物阻斷組胺受體相關,用藥初期較明顯。建議避免駕駛或高空作業,必要時醫生可能調整用藥方案,如改用米氮平、安非他酮等鎮靜作用較輕的藥物。
3、體重變化
米氮平等藥物可能通過影響食欲調節中樞導致體重增加,而氟西汀等藥物偶見體重下降。這與藥物對代謝和攝食行為的影響有關。需監測體重變化,配合飲食管理和適度運動。嚴重時可考慮更換為對體重影響較小的舍曲林或文拉法辛。
4、性功能障礙
約30%-50%患者可能出現性欲減退、勃起障礙或性高潮延遲,多見于帕羅西汀等藥物。該反應與5-羥色胺系統過度激活有關。可嘗試藥物假日療法或聯用西地那非等改善癥狀,必要時換用安非他酮等對性功能影響較小的藥物。
5、睡眠障礙
部分患者服藥后出現失眠或夢境異常,氟伏沙明等藥物可能引起日間困倦。這與藥物改變睡眠周期有關。建議調整服藥時間,失眠者可短期聯用唑吡坦,嗜睡者改用晨間服藥。嚴重睡眠紊亂需評估是否需更換為曲唑酮等具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郁藥。
抑郁癥藥物不良反應存在個體差異,多數癥狀會在4-6周內逐漸適應。用藥期間需定期復診,醫生可能根據反應調整劑量或更換藥物類型。避免自行停藥或增減藥量,突然停藥可能引發撤藥反應。配合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有助于減輕藥物副作用。記錄用藥后身體變化并及時與醫生溝通,有助于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