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疙瘩不處理可能導致局部疼痛加重、活動受限或繼發感染。筋疙瘩通常指肌腱炎、腱鞘囊腫等疾病,主要與慢性勞損、外傷或炎癥有關。
未及時處理的筋疙瘩可能因持續摩擦或炎癥反應導致疼痛加劇。肌腱炎患者可能出現局部灼熱感,腱鞘囊腫可能壓迫周圍神經引發放射痛。建議通過熱敷、減少患處活動緩解癥狀,疼痛明顯時可遵醫囑使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塞來昔布膠囊或洛索洛芬鈉片等藥物。
筋疙瘩增大可能限制關節正常功能。腱鞘囊腫可能阻礙手指屈伸,跟腱炎會影響行走能力。長期活動受限可能導致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硬。早期可通過康復訓練改善,嚴重者需考慮穿刺抽吸或手術切除。
反復摩擦可能導致筋疙瘩表面皮膚破損,增加細菌感染風險。感染表現為紅腫熱痛、膿液滲出等癥狀。需及時消毒處理并就醫,醫生可能開具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分散片或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
長期存在的筋疙瘩可能引起肌腱與周圍組織粘連。這種情況常見于肩周炎或腕管綜合征,導致關節活動時彈響或卡頓。物理治療如超聲波或沖擊波可能幫助松解粘連,頑固病例需要關節鏡手術干預。
部分筋疙瘩可能壓迫骨骼導致形態改變。足底筋膜炎可能引發骨刺形成,長期腱鞘囊腫可能造成腕關節變形。這種情況需要通過影像學評估,必要時進行矯形手術或支具固定。
發現筋疙瘩后應避免反復刺激患處,注意休息與適度拉伸。飲食上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促進結締組織修復,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幫助肌腱修復。日常可進行低強度運動如游泳、瑜伽維持關節靈活性,但需避免提重物或重復性動作。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影響生活質量時,建議至骨科或康復科就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