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鏡手術可能遺留關節僵硬、慢性疼痛、活動受限、感染風險、軟骨損傷等后遺癥,術后需結合康復訓練與定期復查降低風險。

1、關節僵硬:
術后制動可能導致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表現為屈伸活動度下降。早期進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可改善,如仰臥位滑墻運動、CPM機輔助鍛煉。物理治療采用超聲波或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2、慢性疼痛:
手術創傷可能刺激滑膜神經末梢,引發持續性鈍痛。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可緩解炎癥,疼痛科介入治療包括關節腔PRP注射或射頻消融。需排查是否存在半月板縫合失效或游離體殘留。

3、活動受限:
股四頭肌萎縮或韌帶修復后張力改變會影響運動功能。術后6周起需進行漸進抗阻訓練,如直腿抬高、彈力帶側步走。水中步行訓練可減少關節負荷,專業康復師指導下的平衡訓練能恢復本體感覺。
4、感染風險:
手術切口可能繼發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表現為紅腫熱痛伴體溫升高,需口服頭孢呋辛或克林霉素。嚴重者需關節腔灌洗,術前預防性抗生素使用可降低發生率。
5、軟骨損傷:
器械操作可能加重原有軟骨磨損,導致行走時關節彈響。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營養軟骨,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改善潤滑。遠期嚴重病例需考慮微骨折術或自體軟骨移植。

術后三個月內每日冰敷15分鐘控制腫脹,佩戴護膝避免急轉動作。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促進骨骼修復,推薦牛奶、深綠色蔬菜及三文魚攝入。低沖擊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有助于功能恢復,術后6個月經評估后可逐步恢復跑步等高強度活動。定期復查MRI監測關節內環境,出現異常響聲或卡頓感應及時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