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出血是肛腸疾病的常見癥狀,多數情況由痔瘡、肛裂等良性疾病引起。常見原因包括內痔出血、肛裂損傷、直腸息肉等,少數情況下可能與結直腸腫瘤有關。
內痔出血是肛門無痛性出血的最常見原因。痔瘡靜脈叢壓力增高導致血管破裂,血液通常呈鮮紅色,附著于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輕度出血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保持規律排便改善,反復出血需考慮硬化劑注射或套扎治療。
肛裂引起的出血多伴有排便劇痛。糞便干燥劃傷肛管皮膚形成裂口,出血量少但疼痛明顯。急性期可通過溫水坐浴緩解括約肌痙攣,慢性肛裂可能需要硝酸甘油軟膏或手術修復。
直腸息肉出血通常表現為間斷性血便。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導致血液與糞便混合,部分患者伴有黏液分泌。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并同時進行息肉切除,病理檢查能排除癌變風險。
炎癥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也會導致血便。除直腸出血外,常伴隨腹痛、腹瀉等全身癥狀。這類患者需要腸鏡檢查評估黏膜損傷程度,治療以抗炎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為主。
結直腸腫瘤引起的出血往往呈漸進性加重。腫瘤組織壞死出血可能表現為暗紅色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下降。40歲以上人群出現不明原因便血建議盡早進行腸癌篩查。
肛門出血持續超過一周或伴隨貧血癥狀時應及時就醫。特別是中老年患者出現血便顏色發黑、糞便變細等情況,需排除消化道惡性腫瘤可能。電子腸鏡檢查能準確判斷出血部位和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