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異位性皮炎具有一定效果,可通過中藥內服、外敷、針灸、拔罐、飲食調理等方式綜合干預。異位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中醫認為與稟賦不耐、濕熱內蘊、血虛風燥等因素有關。
1、中藥內服
根據辨證分型選用不同方劑,濕熱型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血虛風燥型選用當歸飲子,脾虛濕盛型可用參苓白術散。中藥成分如黃芩、苦參、白鮮皮等具有抗炎、調節免疫作用,需由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調整配伍。
2、中藥外敷
急性期滲出可用馬齒莧、黃柏煎湯冷濕敷,慢性肥厚皮損可外涂青黛散、黃連膏。部分驗方如三黃洗劑能緩解瘙癢,但需注意藥物過敏風險,兒童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3、針灸療法
選取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毫針刺激,配合耳穴壓豆可調節免疫功能。部分研究顯示針灸能降低血清IgE水平,但需堅持治療數個療程,孕婦及出血體質者慎用。
4、拔罐療法
在背部膀胱經走罐可改善微循環,配合刺絡拔罐對急性發作期有一定止癢效果。操作需避開皮膚破損處,老年患者及兒童應控制留罐時間。
5、飲食調理
避免食用海鮮、牛羊肉等發物,適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濕食材。中醫強調體質調理,長期脾虛者可服用山藥、蓮子等藥膳,但需與藥物治療配合進行。
中醫治療需堅持三個月以上才能評估療效,急性發作期建議配合西醫抗組胺藥控制癥狀?;颊邞3忠幝勺飨ⅲ苊膺^度洗浴和使用堿性洗滌劑,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治療期間記錄飲食和癥狀變化,定期復診調整方案,不可自行增減藥量。冬季注意皮膚保濕,可選用含甘草、紫草等成分的醫用潤膚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