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上吐下瀉可通過調整飲食、補充水分、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通常由飲食不當、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調整飲食是首要措施。暫停食用高脂、高糖及刺激性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條、饅頭等。少量多餐減輕胃腸負擔,避免空腹或暴飲暴食。哺乳期需保證營養攝入,可適量添加蒸熟的蘋果泥或胡蘿卜泥幫助止瀉。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至關重要。嘔吐腹瀉易導致脫水,可口服補液鹽或自制糖鹽水500毫升溫水加1.75克食鹽和10克白糖。每日飲水量建議達到2000毫升以上,分次少量飲用。觀察尿液顏色,若呈深黃色需加強補水。
細菌感染需針對性用藥。細菌性腸炎可選用頭孢克肟、阿莫西林等哺乳期相對安全的抗生素,但需醫生評估后使用。病毒性感染以對癥治療為主,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能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使用任何藥物前需咨詢避免通過乳汁影響嬰兒。
感染性腹瀉需做好隔離防護。哺乳前后徹底洗手,餐具毛巾專人專用。排泄物及時消毒處理,保持室內通風。若出現發熱超過38.5℃、血便或持續嘔吐超過24小時,需立即就醫排除急性胃腸炎或食物中毒。
哺乳期用藥需特別注意藥物安全性。洛哌丁胺等強效止瀉藥可能通過乳汁分泌,不建議自行服用。中藥類止瀉藥物成分復雜,需嚴格遵醫囑。持續癥狀超過3天或出現精神萎靡、尿量減少等脫水表現時,應暫停哺乳并急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