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里面長水泡通常由口腔黏膜損傷、病毒感染或過敏反應引起,可通過局部護理、抗病毒治療和避免刺激物等方式緩解。常見原因包括機械摩擦、單純皰疹病毒感染、食物過敏等。
機械性摩擦是口腔水泡的常見誘因。牙齒咬傷、過硬食物刮擦或矯治器摩擦可能導致黏膜下組織液滲出形成水皰。避免進食尖銳食物,使用軟毛牙刷輕柔清潔,含漱生理鹽水可促進愈合。伴隨輕微疼痛時可采用低溫流質飲食。
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引發的水泡具有傳染性。初發時可能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前驅癥狀,隨后口腔黏膜出現簇狀小水皰。阿昔洛韋乳膏可抑制病毒復制,泛昔洛韋片劑適用于反復發作病例。水泡破潰后形成潰瘍面需預防繼發感染。
過敏反應導致的水泡發展迅速。某些水果中的蛋白酶或食品添加劑可能引發黏膜血管神經性水腫,表現為突發性透明水泡伴瘙癢。氯雷他定可緩解過敏癥狀,明確致敏原后需嚴格規避。嚴重者可能出現喉頭水腫需急診處理。
創傷性血泡多見于咀嚼誤傷。黏膜下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紫紅色血性水泡,一般無需特殊處理。直徑超過5毫米的血泡可由醫生無菌抽吸,避免自行刺破引發感染。愈合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長期不愈的口腔水泡需排除天皰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尋常型天皰瘡的水泡壁薄易破,尼氏征陽性,需皮膚活檢確診。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是主要治療方案。出現廣泛黏膜糜爛需住院進行營養支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