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過低通常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計數低于正常范圍,可能由生成減少、破壞過多或分布異常等原因引起。血小板過低的主要表現有皮膚黏膜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嚴重時可出現內臟出血或顱內出血。血小板過低的原因主要有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脾功能亢進、藥物因素、病毒感染等。
1. 骨髓造血功能障礙
骨髓造血功能異常可能導致血小板生成減少,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現貧血、感染等癥狀。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可遵醫囑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藥物,如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泊帕等,嚴重時需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
2.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
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身血小板導致破壞增多,常見于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皮膚可見散在出血點,嚴重者有黏膜出血。治療可選用糖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藥物,難治性病例可考慮脾切除術。
3. 脾功能亢進
脾臟腫大時可過度破壞和扣押血小板,常見于肝硬化、血液系統疾病等。患者多伴有脾腫大、血細胞減少。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嚴重脾功能亢進可考慮脾切除術或脾動脈栓塞術。
4. 藥物因素
某些藥物如化療藥、抗生素、抗凝藥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或誘發免疫反應導致血小板減少。患者有明確用藥史,停藥后多可恢復。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升血小板藥物,避免使用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
5. 病毒感染
EB病毒、巨細胞病毒等感染可暫時抑制骨髓造血或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壞。患者多有發熱等感染癥狀。治療以抗病毒和對癥支持為主,血小板嚴重降低時可考慮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
血小板過低患者應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和可能造成外傷的活動,使用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風險,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飲食上可適量增加富含優質蛋白和鐵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等,有助于血小板生成。定期監測血常規,出現嚴重出血傾向或血小板持續下降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不可自行使用升血小板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