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帶重建手術可能引發關節感染、深靜脈血栓、關節僵硬、異位骨化、韌帶再次斷裂等并發癥。
1、關節感染:
手術創口可能因細菌侵入引發感染,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滲液或發熱。術后需嚴格消毒傷口,必要時使用頭孢呋辛、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療。感染控制不佳可能導致慢性骨髓炎。

2、深靜脈血栓:
術后制動導致血流緩慢,凝血功能異常者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早期進行踝泵運動、穿戴彈力襪可預防,確診后需使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藥物。血栓脫落可能引發肺栓塞。
3、關節僵硬:
長期固定或康復訓練不足會導致關節粘連,表現為活動范圍受限。術后2周起需逐步進行被動屈伸訓練,配合超聲波、蠟療等物理治療。嚴重粘連需關節鏡下松解手術。

4、異位骨化:
創傷后軟組織異常骨化多見于肘膝關節,與過度康復訓練有關。早期發現可通過吲哚美辛抑制骨化進展,成熟期需手術切除骨化塊。骨化范圍過大將永久影響關節功能。
5、韌帶再斷裂:
移植韌帶強度不足或過早負重可能導致再次斷裂,多發生在術后6個月內。需避免劇烈扭轉動作,二次手術可選擇自體腘繩肌腱或同種異體肌腱加強重建。

術后康復期需控制高蛋白飲食促進組織修復,每日補充牛奶、雞蛋、魚肉等優質蛋白。逐步進行直腿抬高、靜蹲等肌力訓練,6周內避免跑跳動作。定期復查MRI評估韌帶愈合情況,出現持續疼痛或關節不穩需及時復診。睡眠時抬高患肢減輕腫脹,冰敷每次不超過20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