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癢可通過溫水坐浴、外用藥物、保持清潔、調整飲食、避免久坐等方式快速緩解。痔瘡癢通常由局部炎癥、分泌物刺激、摩擦等因素引起,需結合具體原因選擇止癢方法。
1、溫水坐浴
每日用溫水坐浴可緩解肛門瘙癢。水溫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每次浸泡10分鐘,有助于清潔肛周皮膚、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癥反應。坐浴后可輕柔擦干水分,避免用力擦拭加重刺激。合并肛裂或感染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加入高錳酸鉀溶液。
2、外用藥物
痔瘡膏或栓劑能直接作用于瘙癢部位。常見藥物包括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麝香痔瘡膏、普濟痔瘡栓等,含抗炎、收斂成分,可減輕腫脹和瘙癢感。使用前需清潔肛門,藥物應覆蓋痔核及周圍皮膚。若出現皮膚過敏需立即停用。
3、保持清潔
排便后使用柔軟無香濕巾清潔肛門,減少糞便殘留刺激。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衛生用品,穿著透氣棉質內褲并每日更換。夜間瘙癢明顯者可睡前用溫水沖洗肛周,保持局部干燥能降低瘙癢發作頻率。
4、調整飲食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有助于軟化大便,減少排便時對痔核的摩擦刺激。建議每日食用西藍花、燕麥、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同時保證充足飲水。忌食辛辣、酒精等可能加重肛門充血的食物。
5、避免久坐
長時間保持坐姿會增加肛周壓力,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加重瘙癢。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使用環形坐墊分散壓力。辦公人群可嘗試站立辦公交替進行,久坐后做提肛運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痔瘡癢緩解后仍需注意預防復發。日常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如廁時過度用力,控制如廁時間在5分鐘內。適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可促進胃腸蠕動。若瘙癢伴隨出血、腫塊脫出或持續加重,應及時就醫排除其他肛腸疾病。孕婦及糖尿病患者出現痔瘡癢時,需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安全性高的處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