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適用于腫瘤下緣距肛緣5-7厘米以上、未侵犯肛門括約肌及周圍組織的患者,需綜合評估腫瘤分期、患者肛門功能及全身狀況。
1、腫瘤位置:
腫瘤下緣與肛緣距離是核心指標,通常要求腫瘤遠端距齒狀線2厘米以上。術前通過直腸指檢、MRI或直腸超聲明確腫瘤下界位置,確保吻合口無腫瘤殘留。對于超低位腫瘤距肛緣<5厘米,需謹慎評估保肛可能性。
2、分期評估:
T1-T2期腫瘤保肛成功率較高,T3期需新輔助放化療縮小腫瘤后評估。MRI檢查確認無直腸系膜筋膜侵犯,CT排除遠處轉移。若存在側方淋巴結轉移或肛提肌浸潤,保肛手術可能增加復發風險。
3、肛門功能:
術前需評估肛門括約肌功能,通過肛門測壓、直腸肛管抑制反射試驗判斷。老年患者或既往有肛門損傷史者可能出現術后控便障礙。保肛術后排便頻率增加是常見現象,但多數患者6個月內可逐漸適應。
4、手術方式:
經肛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aTME適用于男性骨盆狹窄患者,腹腔鏡輔助手術可提高低位吻合成功率。雙吻合器技術或經括約肌間切除術ISR能保留更多肛門功能,但需嚴格掌握適應證。
5、全身狀況:
患者心肺功能需耐受長時間麻醉,BMI>30可能增加手術難度。糖尿病、長期吸煙等影響吻合口愈合的因素需提前控制。術前營養風險評估量表NRS2002評分≥3分時建議營養支持后再手術。
保肛術后需堅持低渣飲食過渡至普通飲食,逐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每日提肛運動200次分3組進行,增強盆底肌力量;定期復查腸鏡與腫瘤標志物,術后2年內每3個月隨訪1次。術后排便功能訓練包括定時排便、生物反饋治療,必要時使用蒙脫石散或洛哌丁胺調節排便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