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炎可能由產道感染、吸入羊水、免疫系統不成熟、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需通過抗感染治療、呼吸支持、營養干預等方式處理。
1、產道感染:
分娩過程中若母體存在B族鏈球菌、衣原體等病原體,新生兒經產道時可能發生感染性肺炎。這類感染起病急驟,表現為呼吸急促、體溫不穩定,需立即進行血培養及抗生素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青霉素類或頭孢類抗生素。
2、吸入羊水:
胎兒在宮內或分娩時吸入被胎糞污染的羊水,化學性刺激會導致肺部炎癥反應。患兒出現發紺、三凹征等呼吸困難表現,需通過氣管插管吸引清除異物,嚴重時需機械通氣支持。
3、免疫缺陷:
新生兒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僅為成人50%,呼吸道局部sIgA分泌不足,難以有效抵御病原體入侵。早產兒更易因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繼發肺炎,需加強母乳喂養以傳遞母體抗體。
4、細菌感染:
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可通過醫護人員手部接觸或醫療器械傳播。這類肺炎常伴隨高熱、C反應蛋白升高,需根據藥敏結果選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廣譜抗生素。
5、病毒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可通過飛沫傳播引發間質性肺炎。表現為喘息、肺部濕啰音,病毒性肺炎以對癥治療為主,重癥需靜脈注射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
預防新生兒肺炎需注重孕期產前檢查篩查感染源,分娩時嚴格無菌操作。提倡母乳喂養增強嬰兒免疫力,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風。接觸嬰兒前需規范洗手,避免親吻嬰兒面部。發現呼吸頻率超過60次/分、鼻翼扇動或呻吟等危險征兆時,應立即就醫進行胸片檢查和血氣分析。恢復期可進行撫觸護理促進肺部血液循環,按醫囑補充維生素AD幫助呼吸道黏膜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