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在嬰幼兒中較為常見,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和醫學檢測。乳糖不耐受的診斷標準主要有臨床表現、氫呼氣試驗、糞便還原糖及pH值檢測、基因檢測以及乳糖酶活性測定。
臨床表現是初步判斷的重要依據。患兒通常在攝入含乳糖的母乳或配方奶后出現腹瀉、腹脹、腸鳴音亢進等癥狀,排便呈水樣帶泡沫,可能伴隨哭鬧不安。癥狀多在喂養后30分鐘至2小時內出現,停止乳糖攝入后緩解。
氫呼氣試驗是診斷乳糖不耐受的金標準。患兒空腹服用乳糖溶液后,通過檢測呼氣中氫氣濃度變化來判斷乳糖消化情況。若氫氣濃度較基線值升高超過20ppm,提示乳糖消化吸收不良。該檢測需在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嬰幼兒配合度可能影響結果準確性。
糞便檢測適用于嬰幼兒群體。采集新鮮糞便標本檢測還原糖含量,若≥++≥0.5g/dL提示乳糖吸收不良。同時檢測糞便pH值,當pH值≤5.5時,表明腸道中存在未消化乳糖發酵產酸。該方法無創易行,但需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酸性便。
基因檢測適用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輔助診斷。通過檢測LCT基因多態性,可發現與乳糖酶持續性缺乏相關的基因變異。該檢測特異性高但臨床普及度有限,多用于家族性病例調查。
乳糖酶活性測定是直接診斷方法。通過小腸黏膜活檢檢測乳糖酶活性,單位面積酶活性低于正常值50%可確診。由于屬于有創檢查,嬰幼兒臨床應用較少,多用于疑難病例鑒別診斷。
對于疑似病例,建議在兒科醫生指導下進行診斷性治療試驗。采用無乳糖配方喂養2周后癥狀明顯改善,重新引入乳糖飲食后癥狀再現,可支持診斷。需注意與牛奶蛋白過敏、感染性腹瀉等疾病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