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動脈栓塞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抗凝治療、溶栓治療、血管擴張治療和物理治療。這些方法適用于栓塞早期、病情較輕或手術高風險患者,需根據栓塞部位、程度及患者個體情況綜合選擇。
抗凝治療通過抑制血栓擴展防止病情惡化,常用藥物包括肝素、華法林和利伐沙班。肝素起效快,常用于急性期;華法林需監測凝血功能;利伐沙班為新型口服抗凝藥,使用方便但費用較高。抗凝治療需警惕出血風險,尤其消化道或腦出血病史患者慎用。
溶栓治療通過藥物直接溶解血栓,常用尿激酶、阿替普酶等。尿激酶價格較低但特異性差;阿替普酶靶向性強但成本高。溶栓治療適用于發病14天內、無出血傾向者,治療期間需嚴密監測凝血指標。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約60%-80%,但可能誘發遠端栓塞。
血管擴張治療可改善側支循環,常用前列地爾、貝前列素鈉等前列腺素類藥物。這類藥物通過擴張末梢血管增加缺血區血流,對微小動脈栓塞效果顯著,但需持續靜脈給藥,可能出現頭痛、低血壓等不良反應。
物理治療包括患肢保暖、體位管理和間歇性充氣加壓裝置。抬高患肢15-30度促進靜脈回流,避免局部受壓。充氣加壓裝置通過周期性的充氣放氣模擬肌肉泵作用,促進側支循環建立。物理治療作為輔助手段,需配合藥物使用。
對于合并感染或嚴重缺血的患者,需靜脈應用抗生素如頭孢曲松預防壞疽。疼痛劇烈時可使用曲馬多等鎮痛藥,但禁用收縮血管的腎上腺素類藥物。治療期間需每日評估患肢皮溫、脈搏及感覺變化,若6小時內癥狀無改善或出現肌肉僵硬等骨筋膜室綜合征表現,需立即轉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