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瘡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膿皰、紅斑和結痂。膿皰瘡可能由金黃色葡萄球菌、A組β溶血性鏈球菌等病原體引起,常見于兒童,具有傳染性。
1、病因
膿皰瘡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這些細菌通過皮膚破損處侵入,導致局部炎癥反應。高溫潮濕環境、皮膚衛生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風險。皮膚抓撓、蚊蟲叮咬等微小損傷為細菌入侵提供機會。
2、癥狀
初期表現為紅色丘疹,迅速發展為充滿膿液的水皰。水皰易破裂形成糜爛面,滲出黃色液體后結蜜黃色痂皮。皮損周圍常有紅暈,多發生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輕度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
3、診斷
醫生通常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即可診斷。必要時可進行膿液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需與水痘、接觸性皮炎、皰疹樣皮炎等疾病鑒別。嚴重病例需檢查血常規評估感染程度。
4、治療
局部治療包括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廣泛皮損需口服頭孢氨芐、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抓撓。對痂皮可先用生理鹽水濕敷軟化后清除。
5、預防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剪指甲。避免與患者共用毛巾等個人物品。及時處理皮膚微小創傷。流行期間減少去公共場所。增強體質,保證充足營養和睡眠。
膿皰瘡患者應保持皮膚清潔,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清潔產品。飲食宜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和優質蛋白的食物幫助皮膚修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衣物選擇柔軟透氣的棉質材料,減少摩擦。患病期間應隔離治療,防止傳染他人。皮損完全愈合前避免游泳等集體活動。恢復后可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增強抵抗力,但需注意防曬。定期復查直至癥狀完全消失,防止復發。